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 1. 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2. 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3.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后称《雅典宪章》,首次提出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运行。主张城市应从功能上解决各种矛盾。注重经济与技术,反对单纯从美学角度研究城市。 4. 对欧美现代城市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导各国社会经济方面的总原则 6. 《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 7.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8. 城市规模以城市的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总数分为四类: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 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 6-20万(建制镇为2000人以上)。 9. 我国目前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平衡法。 10. 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勤俭建国;建设和保护相结合;物质、精神文明并举 11. 城市必须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其居住大多数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聚居地;城市规划法中称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12. 城市规划是合理地制定城市人口、城市用地、房屋建设发展规划,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1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不包括容积率指标) 1) 建设条件分析与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 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总平布置。 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 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5)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 竖向规划设计 7)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14.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 细确定规划地区用地的界限和使用范围、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2) 确定各级支路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标高。 3) 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 4)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 15. 详细规划的设计内容有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指标、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选择城市用地确定道路红线 16. 城市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 17. 在实际工作中,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18. 在编制总体规划时首先要做到确定城市性质 19. 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估算公式:基本人口的规划人数/(1-(服务人口的百分比+被抚养人口的百分比)) 20. 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3中类,78小类三个级别。10大类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特殊用地、水域或其他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为前九项,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城市用地具有自然、社会、经济和法律属性。 21.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居住用地一般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0~32%。工业用地占15~25%。绿地占8~15%。道路广场用地8~15%。 22.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按使用性质分8类行政、金融商业、文娱、体育、医疗、院校科研、古迹、其他 三个等级市级、地区级、小区级 23. 城市园林绿地按其功能和使用对象划分为公共绿地、专用、街道、街坊庭院、园林生产防护、风景游览区。 24. 按照1993年部颁标准,城市绿地分有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②绿地率;③绿化覆盖率等三项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