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 
  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 
  A    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  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    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  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                                               (     ) 
  A  汉武帝     B  董仲舒     C  郑玄            D  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 
  A    教育的终身化                B  教育的多元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     ) 
  A “兼爱、非攻”                 B “弃仁绝义”               
  C “道法自然”                       D “化性起伪”  
  5.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 
  A    布鲁纳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杨贤江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     ) 
  A  小学教育目的                  B  小学教育目标 
  C  小学教育原则                  D  小学教育内容  
  7.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     ) 
  A    剩余价值学说              B  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  劳动学说                    D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 
  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9.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 
  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 
  A  差异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                                                   (     ) 
  A  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  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  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  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 
  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 
  A  未成年公民                    B  社会公民             
  C  普通受教育者                  D  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 
  A  公正评价权                    B  隐私权  
  C  人格尊严权                    D  名誉权 
  1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 
  A  平等关系   B  上下关系   C  道德关系   D  教育关系 
  14.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 
  A  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  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  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  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5.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 
  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 
  A    惟一选择 B  内容            C  途径            D 基础 
  16.《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 
  则应是                                                          (     )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17.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 
  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 
  A  讲授法     B  讨论法     C  谈话法     D 指导法  
  18.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 
  A    道德情感 B  道德意志   C  道德  观念 D  道德行为 
  1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 
  A  导向原则                      B  疏导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2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A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  建立学生档案 
  C  了解学生                     D  操行评定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___  、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2.教育  _____ 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_____ 。  
  4.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_____ 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_____ 权和公正评价权。  
  6.  _____ 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7.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学者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  ____ 。  
  8._____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  _____ 课和综合课。  
  10.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自我教育能力由 _____ 、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构成。  
  11.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  _____ 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12.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  
  13.《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根据   _____  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14.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 _____ 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5.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  _____  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16.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_____    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7.    _____   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18.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   _____  教育。  
  1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法。  
  20.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   _____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