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09年3月湖北中学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
一. 选择题  
1.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 ,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B )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C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 ( C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学校  
D.实科教育  
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5.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6.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C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7.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成形式是:( C )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8.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 B )  
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在集中教育原则  
10.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D )  
A.示范性  来源:考试大网
B.连续性  
C.广泛性  
D.创造性  
二.名词解释  
11.教育(狭义):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2.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3.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14.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简答题  
15.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力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燕尾服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成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16.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实现那六个改变 
17.什么是陶冶?运用陶冶进行德育有何要求  
答: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进行德育的要求有:1.创设良好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四.论述题  
18.论述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并联系一下实例来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⑴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