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素质——第三讲
新课程资源开发、管理与评价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形成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资源是新课程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一、课程资源的基本分类
1、校内课程资源:1)教材(2)教师(3)学生(4)学校文化
2、校外课程资源:(1)家庭(2)社会(3)大自然
3、信息化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从开发出来的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关注学生的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二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看看我们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这样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对学校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教育部、农业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而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牧区的学校、林区的学校和渔区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各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农村学校从自身的特色出发,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资源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只不过当时还没有课程资源这一说法,开发的主体不是学校和教师罢了。
三、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在人们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和意义把握得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课程资源得到及时开发,并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有效的管理是根本保障。我们要形成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为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
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作用重大,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了,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可以节约大量的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个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繁多,保持库内资源的充足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