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一、涎腺炎(sialadenitis)
  (一)急性涎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临床表现:
  腮腺区疼痛,肿大。腮腺导管口红肿,且有脓液溢出。伴有全身发热,白细胞增多。
  (一)急性化脓性涎腺炎
  2.病理变化:
  (1)导管扩张,导管腔内及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涎腺组织坏死,有脓肿形成。
  (3)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有纤维组织增生。
  (二)慢性涎腺炎
  1.病因
  (1)导管内有结石,异物或瘢痕挛缩阻塞导管继发感染。
  (2)急性炎症转为慢性。
  (3)长期口腔内压力升高,可逆行感染发生慢性涎腺炎。
  2.临床表现:
  涎腺局部肿大,有酸胀感。挤压患侧,导管口有少量粘稠而有咸味的液体流出。涎腺造影显示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点球状扩张。
  3.病理变化:(1)导管扩张,导管周围及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2)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出现鳞状化生。(3)腺泡萎缩,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二、坏死性涎腺化生(necrotizingsialometaplasia)
  (一)临床表现
  多发于腭部,也可发生于唇、颊及磨牙后腺。本病特征为粘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病程约6~8周,可自愈。
  (二)病理表现
  (1)溃疡周围的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2)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粘液外溢形成粘液池。
  (3)腺导管有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
  (4)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二、舍格伦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
  1.40-50岁女性多发。
  2.口腔症状:口渴、唾液分泌减少;嚼蜡试验检查唾液分泌。
  3.眼部症状:眼干,泪液减少。眼易疲劳、异物感;施墨试验检查泪液分泌。
  4.伴有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病理变化:
  1.肉眼
  (1)腺体呈弥漫性肿大或结节状包块。
  (2)剖面灰白色,小叶界限清楚
  2.镜下变化
  (1)腺体内大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
  (2)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向周边扩展。
  (3)病变严重时腺泡消失,被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代替,形成滤泡,但腺小叶轮廓清楚。
  (4)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
  (5)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肌上皮岛,上皮岛内有嗜酸性无定形物质沉积。
  第二节 涎腺肿瘤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1991年分类
  一、腺瘤:
  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Warthin瘤或腺淋巴瘤;
  二、癌:
  腺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高分化、低分化);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癌;腺癌、
  三、非上皮性肿瘤
  血管瘤;脂肪瘤;神经性肿瘤。
  四、恶性淋巴瘤
  五、继发性肿瘤
  六、未分类的肿瘤
  七、瘤样病变
  涎腺肿瘤的组织发生
  1.基底储备细胞理论:涎腺肿瘤起源于排泄管和闰管基底细胞。
  2.多能单储备细胞理论:肿瘤起源于排泄管基底细胞。
  3.半多能双储备细胞理论:恶性度较高的肿瘤起源于排泄管;恶性度较低的肿瘤起源于闰管。4多细胞理论:各类细胞均有增殖能力。
  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一、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称涎腺混合瘤。大涎腺以腮腺多见;小涎腺以腭部多见。肿瘤生长缓慢,无痛。圆形,表面光滑。肉眼观察:肿物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呈结节状。肿瘤有包膜,但不完整。切面实性,灰白色。质地匀细,可见胶冻状的粘液样组织或半透明的软骨样区域。偶尔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
  显微镜观察:肿瘤由肿瘤性腺上皮细胞和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组成,表现为形态上的多形性或"混合性".具有粘液样区域和软骨样区域。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的基质PAS呈弱阳性;粘液卡红呈阳性;甲苯胺蓝呈g异染性,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此异染性消失。表明该是结缔组织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