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 特点 | 
  | 
病 因 | 
病 机 | 
病 情 | 
惊 悸 | 
外有所触,时作时止。 | 
内因:多心虚胆怯思虑过度或心虚停痰。 外因:七情刺激。 | 
惊则气乱,扰动心神,心无所主,实证居多。 | 
较轻,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 | 
怔 忡 | 
本无所惊,心中自动,持续发作。 | 
内因:惊悸日久或久病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或温邪灼伤真阴。 | 
气血阴阳虚损,心神失养,或虚火扰心,水饮凌心或淫邪犯心,心脉痹阻。 | 
较重,全身情况较差,病势深重。 | 
  9、出血部位与相应脏腑
|   | 
出血部位 | 
脏腑病位 | 
| 鼻血 | 
鼻腔 | 
肺、肝、肾 | 
| 齿血 | 
齿龈、迟缝 | 
胃、肾 | 
| 咳血 | 
肺、气管 | 
肺、肝、肾 | 
| 吐血 | 
胃、食管 | 
胃、肝、脾 | 
| 便血 | 
胃、肠 | 
脾、胃、肠 | 
| 尿血 |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 
肾、膀胱、脾 | 
| 紫斑 | 
肌肤之间 | 
胃、脾(血) | 
  10、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   | 
咳 血 | 
吐 血 | 
| 病 史 | 
肺痨、咳喘、喘证、心悸怔忡 | 
胃痛、胁痛,黄疸、积聚 | 
| 出血先兆症候 | 
喉痒、咳嗽、胸闷等 | 
恶心、胃部不适、头晕 | 
| 出血方式 | 
血由肺来,随咳嗽而出 | 
血由胃来,随呕吐而出 | 
| 血的性状 | 
血色鲜红,常夹有泡沫痰 | 
血色鲜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 | 
| 出血之后症状 | 
可有痰中带血数天,除非咽下大量血液,否则大便色正常。 | 
无痰中带血现象,但大便多呈黑色 | 
  11、紫斑与丹毒的鉴别
  丹毒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12、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   | 
梅核气 | 
虚火喉痹 | 
| 发病人群 |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 
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 
| 病 因 | 
因情志抑郁而起病 | 
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辛辣食物而引发。 | 
| 主要症状 | 
自觉喉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或吞咽困难。 | 
咽喉部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 
| 相关因素 | 
咽中梗塞感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加重。 |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加剧。 | 
  13、胃痛与胃痞、真心痛、胁痛和腹痛鉴别
|   | 
病变部位 | 
主要症状特点 | 
| 胃 痛 | 
上腹胃部近歧骨处 | 
胃部疼痛,伴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多为隐痛、胀痛。 | 
| 胃 痞 | 
心下胃部,病及胸隔 |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 | 
| 真心痛 | 
心痛常及心下 |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 | 
| 胁 痛 | 
胁 部 | 
胁部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 | 
| 腹 痛 | 
胃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 
疼痛多伴有饮食,大便失常。 | 
  14、 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   | 
病因病机 | 
症状特点 | 
| 反 胃 |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 | 
食饮入胃,滞停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 | 
| 呕 吐 | 
邪气干扰,胃虚失和 | 
实证: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 虚证: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多吐出当日之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