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D.陆游《书愤》 
  20.下列诗词语句中,表述深切思念亲人的是()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孟子散文的特点有() 
  A.长于论辩 B.善用比喻 
  C.骈散相间 D.气势充沛 
  E.雍容和顺 
  2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A.排比 B.比喻 
  C.层递 D.反复 
  E.对偶 
  23.下列文章中,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 
  A.《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B.《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C.《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D.《白丝翎羽丹砂顶》 
  E.《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4.下列《蝢蝂传》的文句中,写“今世之嗜取者”的句子有() 
  A.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B.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C.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D.苟能起,又不艾 
  E.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25.下列诗作中,纯用借景抒情手法抒发历史感慨的有() 
  A.《登金陵凤凰台》 B.《春江花月夜》 
  C.《游子吟》 D.《乌衣巷》 
  E.《江南春》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 
  2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贾相若: 
  28.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自媚于众: 
  29.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详悉: 
  30.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恻隐: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1)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诗题为《书愤》,诗中所抒之“愤”包含哪些内容? 
  (2)“楼船”一联的表达有何特点? 
  (3)“长城”喻指什么? 
  3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树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 
  (1)为什么说松树能“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 
  (2)指出文中所用的四种修辞手法。 
  (3)“望穿秋水”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五、作文(30分) 
  34.数学家华罗庚写了一首诗:“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阴湿覆盖中,养成豆芽菜。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如或落大地,雨润日光晒。开花结豆荚,留传代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