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临床执业医师>模拟试题>正文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www.zige365.com 2008-10-13 11:11:34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第31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3:螺内酯(安体舒通)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

  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而发挥抗醛固酮作用,抑制Na+-K+交换,减少Na+的再吸收和K+的分泌,表现为排Na+留K+作用。螺内酯的利尿作用不强,其利尿作用起效慢而维持时间久,并与体内醛固酮的水平有关。常与中效或高效利尿药合用,以增强利尿效果,减少K+的排出。

  2.不良反应

  久用可引起高血钾,尤其当肾功能不良时。可引起男子乳房女性化和性功能障碍,致妇女多毛症等。

  第32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32:奔马律;

  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S3或S4,与原有的S1.S2组成的节律,在心率快时(>100次/min),极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奔马律是心肌严重受损病变的重要体征,它的出现和消失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按出现时间的早晚,奔马律可分为3种:

  1.舒张早期奔马律

  为最常见的一种奔马律。由于发生在舒张期较早期即在S2之后,故通常称为舒张早期奔马律。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病理性S3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故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舒张早期奔马律按其来源分为左室奔马律和右室奔马律,两者在听诊部位和临床意义方面略有不同,以左室奔马律常见,临床意义较重要,右室奔马律较少见。除了特别指明外,一般所言之舒张早期奔马律通常是指左室奔马律。

  (1)常见病因: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向右分流量比较大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产生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肌无力减低,心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故也称室性奔马律。这一机制与生理性第三心音产生机制相似,且发生时间、声音性质也大致相同,但两者又有重大区别:

  ①舒张早期奔马律出现在有严重器性质心脏病的病人,而生理性S3出现于健康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②舒张早期奔马律出现于心率较快,常在100次/min以上时,生理性S3多出现在心率低于100次/min时;

  ③舒张早期奔马律不受体位影响,生理性S3坐位或立位时消失;

  ④生理S3距S2较近,声音较低。舒张早期奔马律的额外心音距S2较远,三个心音间隔大致相等,声音较响。

  (3)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强度较弱;③出现在舒张期即S2后;④听诊最清晰部位,左室奔马律在心尖部,右室奔马律在胸骨下端左缘;⑤呼吸的影响,左室奔马律呼气末明显,吸气时减弱;右室奔马律吸气时明显,呼气时减弱。

  (4)临床意义:舒张早期奔马律反映左室收缩功能严重低下,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下降,左室充盈压、左房压和肺小动脉嵌压明显升高,经过正确治疗,随着功能好转,这种奔马律可以消失。

  2.舒张奔马律

  由于发生较晚,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S1前0.1s出现,故常称为收缩期前奔马律。由于它实际上是其病理性S4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也称为第四心音奔马律。

  (1)病因:多见于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心室肥厚的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等;也可见于心肌受损出现的心肌顺应性下降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产生机制:由于舒张末期左室压力增高和顺应性降低,左房为克服来自心室的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致,因而也称为房性奔马律。极少数也可来自右房,机制与此相同。

  (3)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强调较弱;③距S2较远,距S1近;④听诊最清晰部位:在心尖区稍内侧(如来自右房者则在胸骨左缘3.4肋间;⑤呼吸的影响:呼气末最响(如来自右房者则在吸气末加强)。

  (4)临床意义:反映心室收缩期压力负荷过重或心肌受损所致的室壁顺应性降低。

  3.重叠奔马律

  当同时存在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时,听诊呈四个音响,宛如火车头奔弛时轮机发出的声音,称为四音律,又称“火车头” 奔马律。当心率增至相当快(>120次/min)时,是舒张早期奔马律的S3与舒张晚期奔马律的S4互相重叠,称为重叠奔马律。当心率减慢时,又恢复为四音律,常见于左或右心衰竭伴心动过速时,也可见于风湿热伴有P-R间期延长和心动过速的病人。

  第33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6: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与教育管理;

  1.脱离变应原

  应避免或消除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和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冷空气等),防治呼吸道感染。

  2.药物治疗:平喘药物治疗。平喘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1)β2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具有明显的解痉平喘作用。其主要不良反应是可引起肌肉震颤、心率增快,甚至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等,久用还可使β2受体敏感性降低,支气管舒张作用减弱,故不主张长期应用。常用药物有:

  ①沙丁胺醇(舒喘灵):口服2~4mg,每日3次;或用气雾剂喷吸100~200μg,每日3~4次。

  ②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口服2.5mg,每日3次;或用气雾剂喷吸0.25~0.5mg,每日3~4次。

  ③丙卡特罗(美喘清):口服25~50μg,每日2次,本药平喘作用可维持12小时。

  ④沙美特罗(施立稳):气雾剂吸入,平喘作用可持续12小时以上,用量25~50μg,每日服药2次。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尤适用于慢性哮喘和夜间哮喘。

  (2)茶碱类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可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小剂量茶碱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茶碱的临床疗效与其血药浓度有关,目前认为有效安全的茶碱血药浓度为5~15mg/L,若>20mg/L则不良反应明显增多。血浆茶碱的半衰期个体差异很大,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合用红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西咪替丁时可延长茶碱的半衰期,使其血药浓度增高。常用制剂有氨茶碱,口服0.1~0.2g,每日3次。由于静脉推注氨茶碱可引起心律失常和猝死等严重反应,故近年来多主张将氨茶碱0.25~0.5g加在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口服茶碱缓解片(如舒弗美0.1~0.2g,每12小时1次)和茶碱控释片(如葆乐辉0.4g 每24小时1次)常能维持较理想的血药浓度。

  (3)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尚可防止吸入刺激物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其舒张支气管作用较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缓慢。常用制剂为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每次25~75μg吸入,每日3~4次。此药与沙丁胺醇联合(可必特气雾剂)吸入治疗效果更好。

  (4)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止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与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2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吸入治疗是目前推荐长期抗炎治疗哮喘的最常用的方法。常用吸入药物有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规则吸药1周后可逐渐出现疗效,使气道高反应性降低。气雾吸入剂量100~200μg,每日3~4次。因长期使用可继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故每次吸药后应清漱口咽以避免其发生。布地奈德(普米克)抗炎作用更强,局部作用持续较长,全身副作用更少,气雾吸入剂量200~400μg,每日2次,维持治疗时剂量减半。中度以上哮喘患者需要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早期口服激素,以防病情变化,一般用泼尼松、泼尼松龙,每日30~40mg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严重哮喘发作时应及早静脉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5)白三烯调节剂:白三烯不仅能收缩气道平滑肌,且能促进炎症细胞在道聚集及促进气道上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参与气道炎症和重构的过程,是导致哮喘发生的重要介质。白三烯拮抗剂有5-脂氧抑制剂和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抗结剂。常用药物有扎鲁司特,每次20mg,每日2次,或孟鲁司特,每次10mg.每日1次。可有轻微的胃肠道症状、药疹等不良反应,停用药物后可恢复正常。适合于1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

  (6)色甘酸钠:为一种非糖皮质激素抗炎药物,可预防哮喘的发作,雾化吸入3.5~0.7mg或干粉吸入20mg,每日3~4次。

  (7)酮替花和新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轻度哮喘和季节性哮喘有一定疗效,如阿咪唑,曲尼司特,氯雷他定等。

  3.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急性发作治疗的目的是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预防进一步恶化或再次发作、防止并发症。

  (1)轻度:间断吸入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200~400μg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不能控制加服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丙卡特罗或沙美特罗或班布特罗。每日定时吸入糖皮质激素200~600μg或加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

  (2)中度:规则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口服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加用氨茶碱0.25g加入10%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注,如仍不能控制,加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或加服白三烯拮抗剂,同时加大糖皮质激素吸入剂量(>600μg/d)或口服强的松60mg/d.

  (3)重度至危重度

  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哮喘的有力措施。一般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每日300~600mg,分次静脉滴注。或用甲基泼尼松龙每日120~240mg,分次静脉滴注。

  ②平喘药物:重症哮喘吸入和口服药物疗效很差,应静脉滴注平喘药物。常用氨茶碱0.25~0.5g加在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2次。亦可用特布他林0.25mg加在生理盐水1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

  ③氧疗:重症哮喘一般应经鼻导管吸入流量为2~3L/min的氧,以纠正低氧血症,使PaO2>60mmHg(8kPa)。一般氧疗无效者可考虑面罩通气治疗。

  ④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重症哮喘患者因大量出汗、张口呼吸,以及茶碱的利尿作用,常有严重失水。补液可纠正失水而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对祛痰和平喘均很重要。每日补液量一般为2500~3000ml,静脉给予等渗液体。重症哮喘常因缺氧、进食量少等原因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纠正酸中毒可恢复支气管对平喘药的效应,常用5%碳酸氢钠100~200ml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重复,一日量不超过400ml.此外,部分病人可因失水而出现低钾、低钠,不利于呼吸肌发挥正常功能,必须及时补充。

  ⑤控制感染:重症哮喘常因气道分泌物增加、引流不畅,以及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而易于继发呼吸道感染,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和预防感染。

  ⑥机械辅助通气的应用: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哮喘患者,机械辅助通气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大大降低哮喘患者的病死率。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的作用是维持机体有足够氧合,并使疲劳的呼吸肌恢复功能。当哮喘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时,常提示呼吸肌的代偿能力已达极限,应及早考虑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以利于呼吸肌功能的恢复。

  机械辅助通气的指征为:①呼吸表浅有暂停现象;②神志不清或昏迷;③充分氧疗后PaO2<60mmHg(8kPa);④PaO2>50mmHg(6.7kPa)。

  4.非急性发作的治疗

  主要目的是防止哮喘再次急性发作。

  (1)间歇至轻度:按需吸入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或小剂量氨茶碱口服。也可定量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200μg/d)。

  (2)中度:按需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效果不佳改用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控释片,口服小剂量控释茶碱,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加用抗胆碱药,每天定量吸入糖皮质激素200~600μg/d。

  (3)重度:规则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或茶碱控释片,或β2受体激动剂加白三烯拮抗剂口服,每日吸入糖皮质激素>600μg/d.若症状不缓解,需规则口服糖皮质激素,尽可能维持在≤10mg/d。

  5.教育与管理

  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1)教育患者需要了解或掌握的内容包括:

  ①相信通过治疗可以控制哮喘发作;

  ②了解哮喘的促(诱)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

  ③简单了解哮喘发病机制;

  ④熟悉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

  ⑤学会使用峰流速仪的方法来自我监控病情;

  ⑥学会简单的自救方法;

  ⑦了解正确使用各种药物;

  ⑧掌握正确使用气雾剂的方法;

  ⑨知道什么情况下必找医生;

  ⑩与医生共同制定防止复发,长期稳定的方案。

  2.长期管理

  ①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伙伴关系;

  ②规律的峰流速(PEF)仪监测,以便客观评价哮喘发作程度;

  ③避免和控制促(诱)发因素;

  ④制定长期用药计划;

  ⑤长期定期随方保健。

  3.哮喘管理成功的目标

  ①尽可能控制、消除有关症状;

  ②预防、控制哮喘发作,使去医院就诊次数达到最低限度;

  ③使肺功能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④保证患者能正常参加活动;

  ⑤β2受体激动剂用量最少,乃至不用也能控制病情;

  ⑥任何药物副作用减至最少(或无);

  ⑦预防发展成为不可逆的气道阻塞;

  ⑧防止患者发生猝死。

  第34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5:慢性呼吸衰竭的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衰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以及判断和纠正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价值。

  1.血气分析常用指标

  (1)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人PaO2为10.6~13.3kPa(80~100mmHg),平均12kPa(90mmHg)。当PaO2< 10.6kPa(80mmHg)时即为缺O2,通常将PaO2 < 8kPa(60mmHg)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系指动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的百分率,SaO2正常值为95%~98%.在氧离曲线无偏移的情况下,当PaO213.3kPa(100mmHg)时,SaO2为98%;PaO28kPa(60mmHg)SaO2为90% ;PaO25.3kPa(40mmHg)时,SaO2为75%.PaO2在8.0~13.3 kPa时,氧离曲线处于平坦段,SaO2仅从90%增加到98%.而PaO2在8kPa以下时,氧离曲线处于陡直段,PaO2的轻度增加即可引起SaO2的大幅度增加。

  (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人PaCO2为4.7~

  6.0kPa(35~45mmHg),平均5.3kPa(40mmHg)。PaCO2>6kPa为通气不足,<4.7kPa为通气过度。通常将PaCO2>6.7kPa(50mmHg)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4)pH值:为血液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7.40.低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代偿性酸、碱中毒时pH在正常范围。

  (5)碳酸氢盐:包括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HCO3-)。SB是动脉血在38℃、PaCO25.3kPa、 SaO2100%情况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AB是在实际PaCO2与SaO2下人体血浆中所测HCO3-的含量。正常人AB=SB,均为22~27mmol/L,平均值为24mmol/L.呼吸性酸中毒时AB>SB,呼吸性碱中毒时AB<SB.近年来由于酸碱失衡代偿公式的临床应用,AB(即HCO3-)的测定和临床意义更大。

  2.应用血气分析对呼吸功能的判断

  (1)通气功能障碍:此时PaCO2升高,PaCO2降低,且二者升降的数值大致相等[±5mmHg(0.67kPa)],即△PaCO2↑约等于△PaCO2↓。

  (2)换气功能障碍:此时PaCO2降低,PaCO2正常或降低。这是由于CO2弥散力强,故不引起PaCO2增高,而且由于低氧血症对化学感受器的驱动作用,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致CO2排出增加,PaCO2还可降低。

  (3)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并存:临床上呼衰患者常同时兼有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此时PaCO2降低尤其明显,即△PaCO2↓>△PaCO2↑(+5mmHg)。

  3.应用血气分析判断酸碱失衡

  (1)呼吸性酸中毒(呼酸):肺泡通气不足导致体内CO2潴留,使PaCO2原发性升高者称为呼酸。其血气分析为:①PaCO2>6.0kPa(45mmHg);②HCO3-代偿性增高,>24mmol/L,急性呼酸增加量很少,慢性呼酸增加量较多,但不超过代偿极限45mmol/L(超过者考虑合并代碱);③pH<7.40.

  (2)呼吸性碱中毒(呼碱):肺泡通气过度,排出CO2过多,使PaCO2原发性降低者称为呼碱。其血气分析为:①PaCO2<4.7kPa(35mmHg);②HCO3-代偿性降低,<24mmol/L,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降低明显,但不低于代偿极限12mmol/L(低于者考虑合并代酸)=;③pH>7.40 .

  (3)代谢性酸中毒(代酸):非挥发性酸(乳酸等)产生过多、排出障碍,或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HCO3-

  原发性减少者称为代酸,其血气分析为:①HCO3-<22mmol/L;②PaCO2代偿性降低,<5.3kPa(40mmHg),但不低于代偿极限1.33kPa(10mmHg);③pH<7.40。

  (4)代谢性碱中毒(代碱):体液HCO3-含量增加(如低氯、低钾所致)或H+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引起血浆HCO3-原发性升高者称为代碱。其血气分析为:①HCO3->27mmol/L;②PaCO2代偿性升高,>5.3kPa(40mmHg),但不超过代偿极限7.3kPa(55mmHg),超过者考虑合并呼酸;③pH>7.40。

  第35题

  试题答案:C

  第36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水肿型患者有剧烈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与上腹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同时血清或尿淀粉酶短期显著增高,或者CAm/CCr比值增高,可为诊断依据。如持续剧烈腹痛、高热不退、腹肌紧张,出现休克、腹水、低血钙、高血糖、低血氧和氮质血症者,可诊断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2.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根据病史、突然发病、体征、X线发现及血清淀粉酶检查可鉴别之。

  (2)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绞痛史、牵涉性腹痛伴黄疸、Murphy征阳性、超声与X线检查可有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征象。

  (3)急性肠梗阻:有阵发性腹绞痛、肠鸣音高亢、便秘、不能排气、X线平片示肠梗阻征象。

  (4)心肌梗死:有冠心病史,突然发病,心电图检查及血清淀粉酶检查可资鉴别。

  第37题

  试题答案:B

  第38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7:瘀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大便发白。肝功能检查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明显增高,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包括药源性等)者,可诊断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第39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10: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1.共同表现

  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于活动、紧张、激动时发病,起病突然,数分钟~数小时达高峰,迅速出现脑局灶性症状、体征,并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

  2.不同部位出血的特点

  (1)壳核出血:系豆纹动脉破裂所致。表现为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即“三偏征”,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出血可有失语;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出血量较小可仅表现纯运动、纯感觉障碍。

  (2)丘脑出血:突发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性“三偏”症状;大量出血时易破人脑室,引起昏迷、中枢性高热,脑疝形成和死亡。

  (3)尾状核头出血:瘫痪较轻或无,可有头痛、呕吐及轻度颈强、对侧中枢性面舌瘫,或对侧肢体舞蹈样动作。

  (4)小脑出血:表现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一侧肢体笨拙、行动不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等,但无肢体瘫痪;重症者出现昏迷、中枢性呼吸障碍,最后枕大孔疝死亡;如血肿破入脑室,则出现中枢性高热、针尖样瞳孔、四肢弛缓性瘫痪及去大脑强直发作等。

  (5)桥脑出血:一侧出血表现为Ⅵ、Ⅶ脑神经交叉性瘫痪,即患侧外展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偏瘫,伴有双眼向患侧凝视麻痹;双侧出血表现为意识丧失,中枢性高热、针尖样瞳孔、四肢痉挛性瘫痪及去大脑强直发作等。

  第40题

  试题答案:D

  第41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创伤的分类;

  1.按致伤原因分

  有锐器所致的刺伤、切割伤等;钝性暴力所致的挫伤、挤压伤等;子弹、弹片所致的火器伤;高压高速气浪所致的冲击伤等;还有擦伤、撕裂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等等。

  2.按受伤部位、组织器官分

  一般按大部位分为颅脑伤、颌面颈部伤、脊柱脊髓伤、胸(背)伤、腹(腰)伤、骨盆(会阴、臀部)伤、上肢伤和下肢伤。诊断时更需进一步区分受伤的组织器官,如软组织损伤、骨折、脱位、内脏破裂等。

  3.按伤后皮肤是否完整分

  闭合伤:即皮肤完整、无伤口,如挫伤、扭伤、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震荡伤等;

  开放伤:即皮肤完整性受破坏,有伤口,如擦伤、撕裂伤、撕脱伤、刺伤、切割伤、火器伤等。

  4.按伤道的形态分

  主要是指火器伤而言,投射物对人体造成的伤道形态与投射物和人体的接触方式,投射物的大小、重量、外形以及接触人体时的动能有关,分为切线伤、反跳伤、盲管伤和贯通伤四类。

  5.按是否穿透体腔分

  有穿透伤和非穿透伤两种。凡穿透体腔最里面,也是最有力的防御屏障(如脑膜、胸膜、腹膜、关节腔的滑液膜等)者,称为穿透伤,而非穿透伤则是在这些防御屏障以外的伤。

  第4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核妊娠月份的判断。题中患者停经32周,宫底位于脐与剑突之间符合孕8个月。

  第43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6:绒毛膜癌;

  为高度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比率:2:1:1)。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至全身器官(肺、肝、脑等),转移部位组织坏死出血引起严重症状。对化学抗癌药物治疗敏感。

  1.病理

  原发灶位于子宫,侵入肌壁绒癌呈暗红色结节状,切面大量坏死出血,癌组织软脆极易出血。镜检:为滋养细胞恶性增生破坏周围组织引起坏死出血,无绒毛结构。

  2.临床表现及诊断

  (1)流产、分娩或葡萄胎排空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2)腹痛(子宫肌壁受累或癌组织穿破子宫内出血)。

  (3)检查子宫长大不规则或有盆腔肿块。

  (4)转移灶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肺转移(咳血、胸痛),阴道转移(流血及转移结节破损),脑转移(出现脑血管栓塞,颅内高压,脑疝等相应症状)。

  (5)HCG测定:葡萄胎清宫术后12周,流产后、自然流产后1月,HCG值持续升高。X线胸片、B超、CT等检查可协助确定转移部位。

  3.分期

  4.治疗

  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尤其是侵蚀性葡萄胎,化疗几乎完全替代了手术,但手术治疗在控制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切除残存或耐药病灶方面仍占重要地位。

  (1)化疗:所用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5-FU)、更生毒素(KSM)、氨甲蝶呤(MTX)、环磷酰胺(CTX)等。用药方案选择:低度危险通常用单药治疗(5-FU,MTX);中度、高度危险宜用联合化疗(5-FU+KSM),(MTX+KSM+CTX);耐药病例则用EMA-CO方案。停药指征:化疗需持续到症状体征消失,HCG每周测定一次,连续3次在正常范围内,再巩固2个疗程,随访年无复发者为治愈。

  (2)手术:病变在子宫,化疗无效者可切除子宫,手术范围主张行子宫全切及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术。年轻未育者尽可能不切子宫,以保留生育功能;必须切除子宫时,视情况决定保留卵巢与否。

  5.预后及随访

  绒癌死亡率已由过去无化学治疗年代的90%左右降低为20%~30%,其中多数死于脑转移。随访同侵蚀性葡萄胎。

  第44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2:葡萄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1)停经后阴道流血:最常见,多数在停经8~12周后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时出时停,反复发生,逐渐增多。

  (2)子宫异常增大,变软:半数以上葡萄胎患者子宫大于相应月份的正常妊娠子宫,质地极软,常伴HCG显著升高。1/3患者的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少数子宫小于停经月份,可能因水泡退行性变、停止发展的缘故。

  (3)腹痛:阵发性,不剧烈,常发生于阴道流血之前。若发生卵巢黄素囊肿扭转或破裂可出现急性腹痛。

  (4)妊娠剧吐: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且症状严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征征象:出现时间早,可在妊娠20周前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容易发展成子癎前期。

  (6)卵巢黄素化囊肿:大量HCG刺激卵巢卵泡内膜细胞发生黄素化而形成囊肿称卵巢黄素化囊肿。一般无症状,偶因急性扭转而致急性腹痛。清除水泡状胎块后2~4个月可自行消退。

  (7)甲状腺功能亢进征象:心动过速、皮肤潮湿、震颤,HCG、T3、T4水平升高,发生率约7%.

  2.诊断

  根据停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异常增大、变软,子宫5个月妊娠大小时尚摸不到胎体,听不到胎心,无胎动,应疑诊为葡萄胎。若在阴道排出物中查见水泡状组织,葡萄胎的诊断基本可以肯定。诊断有疑问时作下列辅助检查:

  (1)HCG测定:葡萄胎时血清中HCG浓度通常大大高于正常妊娠相应月份值,利用这种差别可作为辅助诊断。葡萄胎时血β-HCG超过100kU/L,常超过1000kU/L,且持续不降。

  (2)B型超声检查:葡萄胎时则见明显增大的子宫腔内充满弥漫分布的光点和小囊样无回声区,仪器分辨率低时呈粗点状或落雪状图像,但无妊娠囊可见,也无胎儿结构及胎心搏动征。

  (3)超声多普勒探测胎心:葡萄胎只能听到子宫血流杂音,而听不到胎心。

  3.鉴别诊断

  (1)流产:均有停经、阴道流血等症状,但葡萄胎时HCG持续高值,超声不见胎囊及胎心搏动,而显示葡萄胎特点。

  (2)双胎妊娠:子宫大于相应孕周正常单胎妊娠,HCG水平略高于正常,但无阴道流血,超声检查可以确诊。

  (3)羊水过多:子宫增大,但无阴道流血,HCG水平正常,超声检查可以确诊。

  第45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体格生长的指标;

  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量、身高、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1.体重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的不足、不显性失水、排尿及排除胎便,体重可以暂时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如10日后继续下降应寻找病因。生后前半年体重呈现第一个增长高峰: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4~6月时为500~600g/月,后半年(7~12月)平均每月增加300g~400g.1岁时体重平均为9kg,1岁到2岁一年中增长3kg,2岁的体重平均为12kg.2岁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约为2kg.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计算体重:<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7~12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7)kg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影响,体重增长较快(是体格增长的第二个高峰),不再按上述公式计算。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波动在10%范围左右,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高于20%以上,应考虑营养过

  剩。

  2.身高

  身高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也是远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身高增长的规律与体重相似。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1岁内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周岁时约为75cm,1~2岁一年中增长10cm,2周岁时约为85cm.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cm~7cm,故2岁~12岁平均身长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

  身长(cm)=年龄×7+70

  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的30%以上,则为异常。

  3.头围

  经眉弓的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正常新生儿头围约为34cm,在生后的前3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增长6cm,故1周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约为48cm,5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54cm~58cm,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4.胸围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胸围初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以后则超过头围(约头围+年龄-1cm)。

  第4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1岁儿童平均身高 75cm 左右,可独站,不能独走。

  考点:

  ☆☆☆☆☆考点2:体格生长的指标;

  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量、身高、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1.体重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的不足、不显性失水、排尿及排除胎便,体重可以暂时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如10日后继续下降应寻找病因。生后前半年体重呈现第一个增长高峰: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4~6月时为500~600g/月,后半年(7~12月)平均每月增加300g~400g.1岁时体重平均为9kg,1岁到2岁一年中增长3kg,2岁的体重平均为12kg.2岁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约为2kg.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计算体重:<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7~12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7)kg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影响,体重增长较快(是体格增长的第二个高峰),不再按上述公式计算。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波动在10%范围左右,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高于20%以上,应考虑营养过剩。

  2.身高

  身高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也是远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身高增长的规律与体重相似。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1岁内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周岁时约为75cm,1~2岁一年中增长10cm,2周岁时约为85cm.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cm~7cm,故2岁~12岁平均身长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身长(cm)=年龄×7+70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的30%以上,则为异常。

  3.头围

  经眉弓的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正常新生儿头围约为34cm,在生后的前3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增长6cm,故1周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约为48cm,5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54cm~58cm,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4.胸围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胸围初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以后则超过头围(约头围+年龄-1cm)。

  ☆☆☆☆考点5:运动功能的发育;

  运动功能发育一般规律是: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准确、灵巧。2个月开始抬头;4个月手能握持玩具;5个月扶腑下能站得直,两手各握一玩具;6个月能独坐一会;7个月翻身,独坐很久将玩具换手;8个月会爬,会拍手及扶栏杆站起;9个月试独站;10~11月推车走几步,用拇、示指拿东西,可独站片刻;1周岁左右逐渐会走,弯腰取东西,会将圆圈套在棍上;1.5岁后会蹲着玩,爬台阶,有目的地扔皮球;2岁左右会跳;3岁会跑,骑三轮车等。

  第47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10: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3月~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病症。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和激期统称为活动期。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与季节无关),因烦躁及头部多汗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此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生化检查改变轻微: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明显,故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骨骼表现。

  (1)骨骼改变

  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因此时颅骨发育最快,软化部分常发生在枕骨或顶骨中央,约6个月时颅骨软化逐渐消失;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由于骨样组织增生致额骨及顶骨双侧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重者可呈鞍状、十字状颅形;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重者可延迟至2~3岁方闭合;④出牙延迟:可迟至1岁出牙,有时出牙顺序颠倒,牙齿缺乏釉质,易患龋齿。

  胸廓:胸廓畸形多发生于1岁左右小儿,其表现不: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四肢:①腕踝畸形:多见于6月以上小儿,腕和踝部骨骺处膨大,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见于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在立、走的重力影响下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1岁内小儿可有生理性弯曲,故仅对1岁以上小儿,才作下肢畸形检查。

  其他:学坐后可引起脊柱后突或侧弯,重症者可引起骨盆畸形,形成扁平骨盆。

  (2)全身肌肉松弛:患儿肌张力低下,头项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

  (3)其他: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向形成缓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常伴发感染,可有贫血、脾大等表现。

  (4)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

  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减轻至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 ,钙磷乘积亦渐正常,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正常。X线表现于2~3周后即有改善,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逐渐致密并增宽,骨质密度增浓,逐步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轻或度佝偻病治疗后很少留有骨骼改变。

  第48题

  试题答案:C

  第49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4:风疹;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较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孕妇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自然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病因

  风疹病毒属披盖病毒科。病原体由口、鼻及咽分泌物传给他人,通过飞沫传播。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14~21天不等。

  (2)前驱期:低热、呼吸道卡他症状,腹泻,呕吐较少见。约半天至两天。

  (3)出疹期: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月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指母亲感染风疹后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炎等引起胎儿损伤,造成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如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视觉及听觉疾病及神经系统病症,亦可是完全正常新生儿。迟发症状可在生后2月至20年内发生。

  3.治疗:无特殊治疗,仅给对症及支持治疗。

  4.预防

  隔离期:出疹后5天,易感者应进行被动或主动免疫。

  第50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2:描述疾病频率的指标;

  1.发病率

  发病率是表示特定人群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某病发病率=[某年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口数]×K式中:K=100%,1000‰,10000/万,100000/10万在计算发病率时要准确理解和计算分子和分母,新病例是指在观察期间新发生的病例,暴露人口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2.罹患率

  罹患率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区别在于它常用来衡量人群中在较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时间可用日、周、旬、月为单位,常用于疾病流行或暴发的病因调查。罹患率=[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K (K=100%或1000‰)

  3.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根据时间长短不同,患病率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患病率主要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的研究。它常受到发病率和病程的双重影响,因此对其意义要仔细分析。

  4.感染率

  感染率是指在检查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主要用于隐性感染率较高的疾病的研究。某病感染率=[某病感染人数/受检查人数]×100%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临床执业医师模拟题及答案-医学微生物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