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单元 合成抗菌药
  一、氟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了,阻碍DNA复制。
  (一)诺氟沙星(氟哌酸)
  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大。
  用途: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淋病
  禁忌:肾功能不全,孕妇,哺乳期,青春期儿童
  (二)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作用:对大多数G-和G+葡萄球菌
  (三)氧氟沙星
  ――抗菌活性强。对G-菌作用为诺氟沙星的2-4倍
  (四)环丙沙星
  ――对G-菌和G+菌较前药增强,对厌氧菌绿脓杆菌都有效
  二、磺胺类
  作用机制:与细菌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作用:G+菌中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中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放线菌
  对病毒和立克次体无效。
  用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磺胺嘧啶
  全身性感染;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局部感染等
  不良反应:肾损害;过敏;造血(再障贫)
  三、甲氧苄氨嘧啶(TMP)
  作用:竞争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断四氢叶酸合成
  与磺胺类合用――抗菌作用↑↑↑
  复方新诺明:(SMZ+TMP)――致叶酸缺乏症
  增效联磺片(SD+SMZ+TMP)
  四、硝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
  抗厌氧菌、阴道滴虫和阿米巴原虫的首选药物
  五、硝基呋喃类
  1、呋喃唑酮(痢特灵)――用于肠炎,菌痢
  2、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用于泌尿感染。不用于全身感染。
  第二十六单元 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一)苄青霉素(青霉素G)
  作用机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基础成分――粘肽的合成。
  主要用于大多数G+菌、G-球菌、螺旋体和放线菌感染。
  特点:抗菌作用强,疗效高和毒性低。
  治疗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
  用途:溶血性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气性坏疽、淋病、梅毒、鼠咬热首选
  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