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课程理论的发展  
6.1.1.课程与课程论  
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  
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  
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目标;教育经验;教育方法;教育评估  
影响教育目标选择的因素:  
学科的逻辑  
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  
社会的要求  
课程论的定义:  
课程论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体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  
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6.1.2.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  
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英国斯宾塞:主张依据人类生活的五种主要活动来组织课程  
德国赫尔巴特:主张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  
美国要素主义: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  
写教材 
美国布鲁纳:主张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  
人文主义课程论:  
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  
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法国卢梭:教育既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又要适应众多教育者的个  
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10 美国杜威:儿童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编制课程要解决四个主要问题。  
特点:谁受教育;学习什么;为什么需要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在怎样的环境  
中引起学习;需要怎样的控制。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主张: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  
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中国儒家教育:  
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使人们明了和践行伦常关系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伦理纲常  
英国洛克:强调要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  
迪尔凯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使出生时不适应社  
会生活的个体我成为崭新的社会我"。  
6.2.课程结构  
6.2.1.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课程结构的定义:  
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  
形式。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  
织课程的问题。  
三个特征:  
第一,重视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和课程整体功能  
不仅关注智育目标,而且关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完整性目标。  
苏联斯卡特金认为,应考虑知识、技能及情感。  
当代中国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知识与智力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的统一。  
第二,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  
目标:重视公民基本素质,提高公民基本学习能力。  
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  
品质。 
第三,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  
有着个别化教育传统的国家重视全国统一规定课程  
一些集权特征明显的国家则重视选修课的多样化 
6.2.2.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学科课程:  
概念: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  
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