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特点: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  
缺憾:分科过细,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  
活动课程:  
概念: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 
11 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来组织的课程。  
优点: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  
新与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缺憾: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国当代课外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  
主体的创造性。  
潜在课程:  
概念: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  
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  
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  
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  
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综合课程:  
概念: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  
而形成的课程。  
特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  
核心课程:  
概念: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主张:以人类基本活动为核心,重新组织各种学科知识,其教学时间约占课堂  
时间的 25%~40%  
特点:范围较小、课时灵活、主题新颖多变,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6.3.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6.3.1.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的含义:  
指课程结构的编制, 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 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 后者主  
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同样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包括不同形式课程的标准。  
实际上是指以往所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课程设置的定义: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 是课程总体规划。 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 确定教学时数, 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 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的选择与编制  
基本要求:  
合目的性: 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  
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  
合科学性: 要求编制课程正确地反应各门学科、 课程内容, 符合科学体系要求,  
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决好三个问题:某门类课程自身有序可循;各门类课程之间有序可循;不同  
形式课程之间的科学顺序与相互关照的关系。  
合发展性:要求课程选择与编制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  
课程设置的形式与功能  
单科直线式:  
12 在整个学习阶段,各门类课程单科独进,直线排列,集中精力学一门之后再学  
另一门。  
科目明晰,组织简易;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力。  
多科并进直线式:  
当代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形式,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安排多种学科,多科并进。  
能以多样性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几门学科知识相互迁移,彼此互为促进。  
螺旋式课程编排方式:  
指某门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止安排一次,但几次安排均依照基本结构进行,  
层层提升并层层深化,形成螺旋式发展格局。 
6.3.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