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症: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小剂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替代疗法
  ·大剂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单独用抗生素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
  →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血液病患者并发的全身性病毒和(或)细菌感染的治疗
  ·剂量及用法:小剂量每3~4周输注0.1~0.3g/㎏;大剂量每天输注0.4g/㎏,连续5天为一疗程
  三、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不能归因于受血者原发疾病
  ·即发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
  ·迟发反应:输血后几天至十几天
  ·免疫性反应:由免疫机制而发生的反应
  ·非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发热反应. 引起输血发热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 致热原.
  (一)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定义: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排除其他可导致体温升高的原因
  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出汗、皮肤潮红等,一般血压不降低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病机制
  免疫性:输血的患者血浆内含抗白细胞抗体,和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发生反应刺激产生和释放内源性热源物质,或通过补体和巨噬细胞发生反应释放内源性热源物质。主要的内源性热源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非免疫性:主要是热源反应。采、输血器材污染了热源质
  【真题】2.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是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变态反应  
  C.过敏反应  
  D.溶血反应  
  E.细菌污染反应  
  答案:A
  2003年考题
  去除血液中白细胞可有效预防的输血不良反应是( )
  A.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B.过敏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急性(即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E.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答案:A
  1.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
  A.溶血反应
  B.发热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出血倾向
  E.酸中毒
  答案;B
  2.引起输血发热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
  A.细菌污染
  B.致热原
  C.血型不合
  D.红细胞破坏
  E.过敏物质
  答案:B
  治疗:使用退热镇痛药可缓解症状
  预防:去除血液中白细胞,残留白细胞少于5×108可预防大多数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输注洗涤红细胞
  (二)溶血性输血反应
  1.供、受者之间免疫性不配合,输入的红细胞具有患者体内已有抗体相应的抗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输入的红细胞破坏。可分为即发反应和迟发反应。前者主要表现为血管内溶血,后者多表现为血管外溶血
  2.临床表现:
  ①即发性: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即出现手术区渗血、低血压、发热、发冷、恶心、呕吐、贫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 Hb尿,尿胆原阳性(特异性表现),严重者最后发生急性肾衰竭,DIC,抢救不及可致死亡
  ②延迟性:输血后Hb不升反降,多无症状或轻微,一般无Hb尿,严重者可出现发冷、发热、黄疸、胸背痛,呼吸困难和Hb尿等,肾衰,DIC少见
  3.治疗
  ·立即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如输血后Hb不升甚至下降而原因不明时,应慎重考虑是否是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一旦确诊,再输血应严格交叉配血
  ·溶血性反应抢救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抗休克治疗,改善肾血流,减轻肾缺血和利尿以防治肾衰竭,防治DIC,必要时可考虑换血治疗
  4.预防
  ·必须严格、准确地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ABO正、反定型,Rh定型,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检,这对于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尤其重要,以确保配合性输血。血液发放、输注必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杜绝一切人为差错。